工商時報【本報訊】

這些日子全球景氣下滑,政府過去「兩兆雙星」政策所支持的產業,出現困境者不在少數,非僅如此,生技業也因行政院國發基金投資宇昌一案撲朔迷離,在台北政壇掀起風暴。這些事件不禁讓我們想起一個問題,那就是在台灣每人GNP即將邁入兩萬美元的今天,我們還需要政府的產業政策嗎?

這是一個必須思考的問題。早年台灣資源有限,政府確曾藉由集中資源發展特定產業,以創造經濟社會的最大福祉。舉例來說,1960年代政府推動出口擴張政策,設置加工出口區,發展紡織服飾、加工食品、電器產品等輕工業,拓展外銷市場以帶動經濟成長,如今看來,這個產業政策可說是極為成功。

1960年所公布的「獎勵投資條例」更明訂給予出口產業賦稅優惠,1963年外貿會主委徐柏園赴立法院報告時曾說:「國際貿易必須以國內經濟實力為基礎,我們不能受自然條件的侷限,要有一種上山下海、入地騰空,開闢世界的精神。」在那個年代,政府財經大員們堪稱為台灣經濟的領航人,由於產業政策明確,使得台灣得以集中資源投入特定產業而帶動經濟起飛,從而被國際譽為經濟奇蹟,1970年代台灣的出口更經常在亞洲四小龍名列前茅。

為因應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發展,1978年時任行政院政務委員的李國鼎召集首屆的全國科技會議,研商台灣產業升級一事,會中訂出「科學技術發展方案」,建議行政院設立科學園區。李國鼎並於1986年以行政院開發基金一億美元投資設立台積電(TSMC),並邀請張忠謀主持這家公司。科學園區在政府全力支持下,海外學人返國創業者絡繹於途。政府大員們的熱情與產業政策的配合,把台灣經濟帶入了一個新里程。

1990年行政院公布「促進產業升級條例」,以接續落日的「獎勵投資條例」,自此「促進產業升級條例」又成為政府產業政策的重要工具。經濟部透過兩年檢討一次「新興重要策略產業清單」,來決定哪些產業可享有五年免稅,又透過每年逾百億元的科技專案補助研發來引導產業發展,於是兩兆雙星、太陽能光電、生醫材料等產業陸續入列,成為政府獎勵發展的對象。

隨著「促進產業升級條例」於2010年落日,政府又著手訂定「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」、「產業創新條例」,擬藉由這兩部法律繼續做為產業政策的獎勵工具,以引導民間資金、人才投入政府心目中的明星產業。這兩部條例,正是今天政府手上所繼續握有的產業政策工具。

我們之所以不厭其煩地敘述近50年政府的產業政策、相關獎勵條例訂定的時空背景,並回顧這段台灣經濟發展的歷史,乃是希望透過這個歷程來反思產業政策是否需要永遠存在?昔日在資源不足、資金不足、人才不足的情況下,政府藉由獎勵投資條例來支持出口產業,不論是加工區的設置、科學園區的設立,成立工研院、運用開發基金投資台積電等等,這些政策確實為台灣經濟發展奠定了厚實的基礎,倘若沒有政策的引導,台灣絕無可能創造經濟奇蹟,更遑論居四小龍之首。

但是隨著1990年以後,民間的人才愈來愈強,民間的資金愈來愈多,民間的企業規模愈來愈大,市場的機制愈來愈健全,台灣該發展什麼產業,是否依然還要由官方來決定,不無疑問。既是如此,政府就不應該再扮演產業政策的領航者,而只要全力改善投資環境、健全市場的發展,以及避免財富集中、維護和諧的勞資關係即可。至於在台灣這片土地會因此出現什麼新興產業,宜交由市場來決定,如此才不致造成資源配置的扭曲,也才符合台灣社會整體的利益。

但遺憾的是,這些年來執政當局總是在一個條例落日之後,又另起一個條例,手上總想握有決定產業政策的工具,總想再扮演經濟領航人的角色。試想,今日多少待紓困的廠商,豈非昔日政策鼓勵下的產業?當年政府大員們哪個不為自己推動的「兩兆雙星」沾沾自喜,但昔日數千億大投資的風光,早已變成今日各銀行的沉重負擔,孰令致之?再看近日在台北政壇沸沸揚揚的國發基金投資宇昌案,追根究底,這不正是政府喜歡主導產業政策所帶來的負作用嗎?

台灣近50年來的經濟環境已出現重大變化,如今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應該要由昔日的參與者、指導者逐漸淡出,致力於提升人力素質、做好基礎建設,並提供一個金融穩定、資訊充份及競爭公平的環境,如此即可。至於哪些產業具有發展潛力?哪些產業可能是明日之星?這些年的經驗告訴我們,這已非政府能力所及,還是交由市場決定才是上策。






熱門關鍵字: 自拍 情色自拍 偷拍 lv, gucci,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fmllhi 的頭像
    fmllhi

    fmllhi的部落格

    fmll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